中国制造如何应对产能过剩

对中国而言,产能过剩并不新鲜,但此次波及更多产品。大量产品供应过剩,单纯提振消费或削减国内生产恐怕难以解决。国内市场需求不足,仍需通过出口或加大对外投资刺激外部需求。但随着保护主义有所抬头,或将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,扰乱全球贸易。

产能过剩屡见不鲜

长期以来,中国早已习惯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,过去 30 年,中国经济因此得以高速增长。但这同时也导致中国经济极易出现供需失衡,频频引发产能过剩。上世纪 90 年代,市场改革浪潮下,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供过于求。2014-2016 年,全球金融危机过后,大规模投资刺激导致建筑材料供应过剩。

insert PR Made in China.PNG

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,为减少人员接触,政府出台生产驱动型刺激措施,导致供需失衡再次加剧。疫情过后,经济日渐复苏,但家庭消费回升乏力,难以跟上生产增长步伐。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,中国清洁技术产品同样遭遇生产过剩,引发全球关注,完全消化需要出口翻倍。

 

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

从工业产能利用率来看,与之前相比,此次产能过剩似乎较为温和。但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,高于生产增速,加之国内需求滞后,可能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。与此同时,产能过剩风险并不局限于特定行业,消费品、建筑材料、机械和运输设备等领域普遍面临这一挑战。

 

国内市场亟待激活,消化过剩产能尚需时日

中国政府采取措施,通过产业升级调控产能扩张,同时刺激需求,以求消化过剩产能。例如,提高锂离子电池、太阳能和水泥熟料生产的质量要求。但这些措施会损害短期经济增长,难以在各个行业广泛推行。

相比之下,刺激需求更可持续,近期财政支持不再以购房补贴为主,更加侧重购物娱乐消费补贴。但由于消费者信心处于历史低位,中国经济不能仅仅依赖国内需求。如果尽快解决,长期产能过剩将将增加通缩压力,影响企业利润,阻碍企业扩张。

 

海外出口便利不再 

从历史上看,面对国内需求不足,海外出口一直能提供有效缓冲。凭借自由贸易,中国经济实现了繁荣发展,但随着贸易壁垒不断增加,自由贸易已成为过去,尤其在特朗普上任后,可能进一步加剧贸易限制。虽然中国努力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,但为保护国内就业和制造商,许多新兴国家同样选择设置贸易壁垒。例如,印尼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基本工业产品征收高达 200% 的关税。

 

扩大对外投资,谋求互利共赢

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加,可能迫使中国企业直接在国外投资,以绕过壁垒。直接投资可创造就业机会,引进技术,贸易伙伴或对此持欢迎态度,同时促进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。

2022-2023 年,东盟[1] 仍是中国主要投资目的地,欧洲则以匈牙利为主,占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 4.5%。然而,出于国家安全考虑,发达国家对中国投资的审查不断加码。在欧洲,尽管审查力度加大,但匈牙利、波兰和意大利等国仍对中国投资表示欢迎,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。
 

> 下载完整英文报告

> 下载新闻稿

[1] 东南亚国家联盟 (ASEAN) 由 10 个成员国组成。1967 年由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和菲律宾创立,此后文莱(1984 年)、越南(1995 年)、老挝和缅甸(1997 年)以及柬埔寨(1999 年)陆续加入。

作者和专家

深入了解整个国家/地区的风险评估

China

 

B B